路遥(1949—1992),原名王卫国,中国当代农村作家。 1949年12月2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家庭,7岁时因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,1969年回乡务农。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,其间开始文学创作。大学毕业后,任《陕西文艺》(今为《延河》)编辑。1980年发表《惊心动魄的一幕》,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,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《人生》。1992 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,路遥因肝病医治无效在陕西西安英年早逝。
《平凡的世界》1975年开始创作,1988年5月25日完稿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,现代派、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,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。与此相反,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“冷落”。有批评家认为,路遥的另一部小说《人生》,其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;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。正是这份坚持,这份执着,他创作出了长篇巨制《平凡的世界》。这部百万字的小说,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。
书中的人物命运,深深的牵引着我、打动着我。小说以自强不息的命运抗争为主旋律,向读者展现那些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出来的被禁锢的价值。最让我感动的,是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,他们不甘为命运的玩偶,为生活而默默勇敢地承受着人生的苦难。在这里,人性的自尊、自强与自信、苦难与拼搏、挫折与追求、痛苦与欢乐、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等等,都纷繁地交织在一起,读来令人荡气回肠,不忍释卷。孙少安——负重前行的跋涉者;孙少平——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;他们都是平凡的人,但是并没有因为平凡而放弃奋斗,而是在自已平凡的生活中,勇敢挑战、突破自我、奋力进取,在平凡中创造一幕幕不平凡的人生。
跟着小说的情节,体验着主人公的命运起伏,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进修经历。作为一名肾病内科的医生,平凡的我从来没想过职业生涯会拿起手术刀。永远记得在湘雅附二进修的半年,为了学会动静脉内瘘成形术,那与手术刀和神经血管相伴的日子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要把桡动脉和桡静脉分离出来再结扎然后吻合时,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血溅当场。为了练好缝合技术,在导师的指导下,利用下班时间练习,用了和血管一样有弹性的无菌手套,将手套的五个手指头剪断,用和头发丝一样细的细管线来缝合手套,缝的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,身心高度集中,时间久了,眼睛会胀痛,就用热毛巾热敷,又接着练。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每个透析患者的命,我知道自己肩负的神圣的责任。
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汇来形容第一次看到手术场景的胆怯,我甚至不记得在那种揪心的胆怯之后,是如何一步步战胜自我、克服心障的。幸运的是,我还是勇敢的跨过来了。那时,我就坚定一个信念,我要尽最大努力把这个技术学好学精,让那些被病痛判死缓的患者能多延续生命。就卯着这股劲儿,最后的三个月,平凡的我把这不平凡的技术带了回来。从回来到现在1年多,我们科室成功开展了百余台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,成功率百分之百。每每得到患者的认可,我就特有成就感,也促使我更加的努力。
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:其实,每个人的结局,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。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,没有经历太多的苦难;我们也生活在一个急速变化的严峻时代,我们的未来有太多的变数。通过《平凡的世界》,我感受到了一个坚定的信念:苦难是财富,永远不放弃。(戴鑫)